“笔下虽有千言,胸中实无一策。”出自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意谓写起文章来,下笔千言,夸夸其谈,实际上胸中毫无谋略,这是对徒有其表的人的嘲讽。
这里的“有”是会意兼形声字。从甲骨文的字形看,是一只右手形,因为后来发展为“又”,也用作左右的“右”,所以便以手形及借其“又”音以示“有”意。在卜辞中多用手形(又)来作为“有”字。金文形体是上“又”下“月”,“月”是“肉”形构成的,意思很明显,就是用手里持肉的形状来表示“有”义。“肉”也表音,起声符的作用。由此可见,在上古时代,手里有“肉”,有吃的是很重要的事情。于是,以此为基文,发展成小篆、楷书的“有”字。
“有”字的本义就是“以手持肉”。后来,词义扩大了,不管有什么东西都称“有”。如《尚书·盘庚》上:“若网在纲,有条而不紊。”意思是说:如网拴在纲绳上一样,有条理而不紊乱。 也可以引申为“占有”。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:“今操有荆州,奄有其他。”意思就是:现在曹操已得到荆州,完全占有那里的土地。
有诊无类
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,人称“双院士”,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榜上都有他的大名,他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,对患者实行的是“有诊无类”,无论患者职位高低,他都能一视同仁,把自己的一片爱心献给患者。
印尼前总统苏加诺因肾功能丧失,健康状况恶化,吴阶平受周总理的重托,为这位总统医好了病,恢复了健康。因为吴大夫医术精湛,手到病除,苏加诺总统一有病就请吴大夫诊治。1972年是他和同事们从尿检中发现了周总理患有膀胱癌,并亲自为周总理进行了手术治疗。
吴大夫对极普通的平民百姓患者也热情诊治,他在“北二医”任院长期间,常为职工家属看病,留下许多佳话。收发室一位工人患膀胱癌,请吴院长诊治,他有求必应,亲自为患者作手术,延续了患者数年生命;停尸房看管尸体的工人赵洪,母亲是农民,住在通县农村。母亲病在家中,儿子忧心如焚。这件事被吴院长知道了,他竟独自乘公共汽车到通县农村,为赵洪的母亲看病。
评论